“兵工来自公民,公民援助兵工,兵工和公民亲如一家……”在山东省乳山市下石硼村,一段“公民兵工一家亲”的美谈撒播至今。
全面抗战迸发后的第二年春,胶东特委和山东公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来到胶东崖子村、马石店村一带活动。为及时修正受损,他们暂时建立了修械所(胶东兵工厂前身)。跟着抗日力气继续不断的开展壮大,修械所工人也从一开端的6人扩大到了20多人。
其时,我军兵工出产基础薄弱、原材料极度匮乏。制作手榴弹时没有雷管,工人们冒着生命风险到敌占区买,没有炸药,就用木炭和硝等原材料制作土炸药,模仿鞭炮引信研发导火线,通过重复实验出产出手榴弹;制作枪械时用锉刀锉、钻子钻,一点点把枪膛磨出来……他们选用土洋结合、先仿后制的办法,出产出很多兵器弹药和机械加工设备。2个月后,修械所便扩建成具有50多名工人的兵工厂。到了下半年,兵工厂每月可造迫击炮弹1000多发、步枪60多支、手榴弹10000多枚。抗战最困难时期,兵工厂还成功拷贝出“捷克式”轻机枪、“九二式”步卒炮等兵器,为前哨作战供给有力支撑。
战争年代,兵工出产总是与困难和风险并存。老一辈兵工人不畏艰险、无惧存亡,静静贡献着才智、汗水甚至生命。遭到敌人进攻时,兵工三厂将工厂“化整为零”,把机器拆开埋藏,把工人分组搬运,使敌人无功而返;在日寇拉网“扫荡”中,兵工一厂警卫队的一个排在保护搬运途中与敌遭受,他们勇敢战役,大部分兵士壮烈牺牲……
“兵工之花”开放齐鲁大地。从1938年树立修械所到1949年建立9个分厂,胶东兵工厂在我军兵工史上发明了不可磨灭的功劳。1949年7月,依据全国兵工减产转业会议精神,胶东兵工厂完成了历史使命,各分厂先后转产或被侵犯重组,以全新相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,成为我国兵工工作开展的重要力气。